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林乐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故人如故今有几--光华路旧事之一

2022-03-09 15:22:2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苏丹 
A-A+

  一个星期之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宏伟的大厅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身影轮廓在我的记忆中三十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变过,中等身材,宽厚而又沉着;身板虽健壮但微微前躬,见到熟人后那前躬的幅度就会进一步加大,并不断重复着,充分表达着谦虚和礼仪。尤其那波浪一般起伏的长发是他标志性的造型,体现了浪漫,隐含了不安分的天性。这个长发像一面旗帜,猎猎飘扬在他的头顶之上,俨然精神风貌和其意识的形态写照。他就是林乐成老师,我们都亲切唤作老林的同事。老林亲切和蔼,认识以来的三十年里,我也几乎没有看到他有过愤怒、愁苦、悲痛的表情。老林那张脸是戏剧性的脸,讲话的时候声情并茂,其眉目会随着语调的变化剧烈地扩张、狰狞、舒展;其声音更是好听,充满男性特有的磁性,讲起话来字斟句酌,音调和节奏都控制得很好。

  老林长我10岁,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从其音容笑貌上来判断,他完全不像一个年过65岁的老同志。听说退休后的老林好像出笼的小鸟,全国各地到处乱飞。仿佛哪里都有梧桐树,哪里都是芳草碧连天。

  然而在当前特别的时局下突然邂逅老林,倒是让我不禁浮想联翩,思绪回到了三十年前。

  格鲁吉亚人

  首先浮现眼前的是一张欧亚混合的面孔,格鲁吉亚人--伊拉克利。

QcVCbZR2sCRqY4VdeMUqxCPZ2cQ6MuGLKJ6ROS68.png

  三十年前夏末的一个中午,中央工艺美院环艺系的全体教师在正对着电梯厅的七楼会议室里开会。在那个黄金一般的岁月里,如日中天的张绮曼教授坐在中心的位置,总是激情澎湃地带领大家畅想着无限美好的未来。突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一条缝,然后一张笑盈盈的脸探了进来,冲着正在侃侃而谈的张老师频频点头示意。张老师马上站起身来,很客气地招呼门外的人进来。这是我第一次见老林,但那一脸可掬的笑容和飘逸的长发从此永久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跟随老林一同进来两个男人,他们均是身材高挑、高鼻梁、凹眼睛的外国人,其中一个长方形脸庞,面目中有一丝东方气质的,且看起来更加腼腆的就是伊拉克利。

  中央工艺美院环艺系工作会

  伊拉克利是格鲁吉亚人,家住第比利斯。其父是格鲁吉亚著名的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Givi  kandareⅠi),其母是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艺术家刘光文,时任中格友协的会长。因为当时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之间爆发战争,所以伊拉克利的父母就把伊拉克利一家三口通过经由几代人建立起来的中格关系送到了北京来躲避战乱。伊拉克利选择暂居的地方就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系。慷慨大度的张绮曼教授一向喜欢在他人危难之中伸出援手,所以当林乐成老师委婉提出这个请求时,她就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

  突然面对满满一屋子中国同事,这位年轻的格鲁吉亚人显得有点惶恐。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为了向此时面面相觑、一头雾水的众人示好,伊拉克利用生涩的中文冲着我们硬巴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社会主义好!”。

  相信能够在第一时间离开是非之地的战争难民,往往都是出身名门贵族的。伊拉克利亦是如此,其家境优渥,父母都是当地名人,并且祖上几代人都是维系格鲁吉亚和中国友谊的纽带。据说他们家的房子位于库拉河畔,曾经是代表格鲁吉亚美丽风光的明信片上的一处重要景点,后来听说他们家还有自己的游艇。可惜因那个时候的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大家都把私家游艇想象成北海公园里的小游船了。

AF8LToYegmDeLimbU7id8Dgq8qQYrn3uktlTwPwO.png

《基维教授的阁楼》,基维教授的老房子,伊拉克利的家,1993.6,林乐成

B74nCLsZGf0kgRAEDsTUnCG9RXaRfM9wtCAqbR8r.jpg

俯瞰姆茨赫塔古城以及库拉河和阿拉格维河两江交汇的壮观景色,图片源自网络

Hh9ikQhZlTxwyuPTOhnjcFSKFiC3KVnooKw7aqKa.jpg

横跨库拉河的和平桥,图片源自网络

  伊拉克利在第比利斯是一位建筑师,他毕业于比利时的一个建筑学校,也曾在欧洲短暂的工作过一段时间,于是我们就把他当作一个外籍设计师来使用。那个时候,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还没有对国际开放,拥有一张欧洲人面孔且有一点欧洲职业背景的伊拉克利,就成为环艺系在设计市场竞争中的一张王牌。伊拉克利每每在社交中出场的时候,凭借那样的一副面孔、那样一种有修养的做派,那一身像电影中瓦尔特穿着的粗纺毛呢外套,的确总是会吸引业主领导们的注意力。于是,在洽谈或者汇报设计工作之余,业主们也总是向他问东问西,好奇地了解他的身世,他的国家。

  和伊拉克利一同来到中国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他的妻子是一位美貌绝伦的模特,据说在当地非常的有名,可见伊拉克利这家伙也是一个风流倜傥的纨绔子弟,享尽了人间关于美好的福分。当时正在热映的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轰动全社会,每天晚上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把电视调到那个频道静候这部佳作。《北京人在纽约》是一部描述八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华人在国际大都市纽约打拼事业的创业史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中国电视剧。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也为国人了解西方现代社会打开了一扇景窗。而电视剧放映前播放的丹侬衬衫广告的女主角,就是伊拉克利的太太,那位大美人。

AQs5Np2XNpOfsR9lelqWcnkGxMhAYOzvfYXQnJgN.png

伊拉克利一家合影

9JlBZzgW5c9xilYKbuNh2ioZnK105aF9Ayz84ioD.jpg

1994年,丹侬衬衫广告

  太太现身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国品牌广告,伊拉克利也不甘落后,他在同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出演了一个配角,混在宫廷里的郎世宁。现在若果你上百度查有关信息,会发现演员表弄错了,把郎世宁的扮演者标注成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大山。而实际上那个饰演郎世宁的演员的确是躲避战乱的伊拉克利。为了演这部电视剧,他还刻意留起了小胡子。

pQF8KboKPsPAWKV72sSjVHemiLyEw2xcwtFeYjX0.jpg

蓄起胡子的伊拉克利

jNIzqvFMiks0jtDIBlCCTioSK8HkCr3mmXcoHBvd.jpg

《宰相刘罗锅》片段,刘墉把郎世宁(伊拉克利饰)请到家中,郎世宁说不喝咖啡要喝绿茶

  但以上这些还都是不务正业的花絮,伊拉克利在中国的主要谋生手段还是参与红极一时的室内设计。

  曾经在欧洲的工作经历,使得伊拉克利掌握了一些国际先进的辅助设计软件,也就是当时正在中国推广中的计算机绘图软件Auto CAD。计算机绘图在当时的中国设计界尚未普及,美术学院更缺少这样的人才,于是伊拉克利很快就在环艺系里明确了自己的角色。1993年恰逢环艺系正在设计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的建筑室内空间,而设计总包方巴马丹拿公司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国际设计机构,环艺系的老师们为了显示自己能跟得上国际先进的设计水准,于是赶鸭子上架也开始使用CAD进行绘图。伊拉克利在此大显身手,一时很多老师都找他求助,请教计算机绘图方面的问题,他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记得那一次设计的酬劳是用美金结算的,每画一张1号图纸得到的酬金大约是150美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尤其对像伊拉克利这样需要积蓄国际通用货币的人来讲。每一次领薪水,他总是用充满感激之情的双手捧着鼓鼓囊囊的信封,向发钱给他的人鞠躬道谢。

  我感觉毕竟伊拉克利身上也留着八分之一的中国血液,他既敏感又聪慧,很快就融入到我们的这个集体之中,并且对北京的生活习俗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认知。那个时候环艺系的福利非常好,午餐一般不去食堂,就在对面食杂店和副食商店里买些烙饼、粉肠、朝鲜小菜,然后在会议室里聚餐。此时伊拉克利会放下斯文,也学着我们的样子用烙饼卷着咸菜和粉肠大快朵颐。那一阵子张绮曼老师总是带我们到北京刚开张的各类饭店去品尝美食,参观装饰装修。私下里,我们也经常拉伊拉克利到学院对面街头的排档上喝啤酒、吃烧得脏兮兮的田螺。

  除了完成系里给他规定的一些设计工作以外,我们这些经常在社会上炒更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也总拉着伊拉克利利用业余时间干些私活。这种情况下付给他的报酬,往往会略高于环艺系给他的报酬,对此伊拉克利更是乐此不疲,因为养家糊口乃是一个男人的天职。

  正是利用这样的一些设计工作的机会,几年间他也跟着我们游走了中国的很多城市,比如安徽的合肥、阜阳,河北的石家庄、北戴河,还有浙江的杭州,山东的济南等地。在出差的过程中,他总是开心并充满好奇。因为一方面中国人对外国人总体上是非常友好的,同时他惊诧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各方风土人情的复杂多方面。而我们向甲方介绍他时,也总是强调他比利时建筑师的身份,因为如果介绍格鲁吉亚,绝大多数国人真的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在地球的什么部位(尽管那时候大家还都挺崇拜**林)。对此我估计他内心也不太舒服,但也只能面对现实。

  旅途中我们彼此用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在沟通,谈世界,谈前苏联,谈他参与的战争,谈足球,谈科幻电影。同时,伊拉克利这张白种人面孔在有一些比较封闭的内陆地区出现,也产生了非同凡响的效应。记得有一次在从合肥到阜阳的路上,我们一行在淮南的八公山豆腐宴--一个简陋的路边餐馆就餐。丰盛的豆腐宴席摆了满满的一桌,配上烤得焦黄的烧饼,真是有特色。这样的美食会令我终生难忘,相信伊拉克利也是如此。待到那顿丰盛的豆腐宴快结束的时候,厨房炒菜的大师傅穿着油渍麻花的围裙拎着黑乎乎的大勺从厨房走出来,在餐厅的另一头远远的探头探脑,猎奇一般眺望着这位突兀出现在此地的白人。

bdCBW6JJySSHVejDg4nFnonFbtFDB55pByqSsXdU.jpg

1995年,参与考察的伊拉克利

  最经典的一个桥段发生在安徽阜阳,当时我们一行接受了阜阳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的室内设计任务,为了展现设计团队的国际化程度,几次重要场合我们都邀请他一同前往。大腹便便的行长见到了这个白人小伙子非常感兴趣,觉得我们的设计一定会带给他们一种崭新的国际化的设计形态,会开启保守落后的当地现代美学的民智。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却经历了一些小波折,原因在于负责施工的当地的一个装饰企业一直希望我们的设计不要过于复杂,以便他能利用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于是就经常对我们的图纸挑些小毛病,然后再不断放大反映给行长大人。闲言碎语说多了后,行长大人也终于起了疑心,有一次他对我们的图纸埋怨道:“你们那个伊拉克利先生怎么搞的?”,而此时我方的一位年轻设计师义正严辞地予以反驳道:“欧洲的设计师、计算机画的图怎么可能有错呢!”

hOZxD4AzRVMQTZmoCRUsDoap05e6fHHUzm6gWPls.jpg

阜阳中国人民银行分行项目施工现场

  虽然生活在生龙活虎、热闹非凡的中国,伊拉克利依然经常面露愁云。看得出来他并不快乐,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乡愁渐渐变成了一种日常的焦虑。他思乡心切,却无法归去,只能耐心等待格鲁吉亚局势恢复平静。

  三年之后,格鲁吉亚国内的局势趋于平静,思乡心切的伊拉克利一家人终于要结束这段寄人篱下的流落生活回国了。环艺系为他举办了告别宴会,是在青年教师王海州开在贵友百货商店对面胡同里的一家菜馆里进行的。面对着相处了三年的中国同事们,伊拉克利眼圈微微泛红,他沉重地举起一小杯白酒向大家诚挚地致谢,然后一饮而尽。当我们问起他的国家近况和未来时,他又吃力地说了一句汉语:“越来越好!”

  老  林

  话说回来,把伊拉克利从万里以外的格鲁吉亚带到中国来的,正是本人开篇中所提到的那位老林。这个人不一般,必须费点口舌,细细一表。

  老林是一位感情真挚,充满热情与理想的艺术家。原本从事的是染织专业设计和教学工作,后来为了追求艺术梦想,在1993年初不远万里踏上了外高加索的土地。此番他选择去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那一阶段国内主流的美术学院崇高的国际院校多为前苏联的学校。据说,第比利斯美术学院是前苏联的四个最重要的美术学院之一,而他跟随的导师是苏联时期唯一的一位工艺美术类别的国家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Givi  kandareⅠi)。基维是高比林(纤维艺术)方面的权威,在整个苏联享有盛名。而正是老林的这位导师,把一直从事染织设计的老林的艺术创作,带入了更加开阔的纤维艺术创作的境界之中。从此他开创了中国纤维艺术的一片天地,并创立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大展的品牌。

42QtMYGy5WyTmEwPsWOSdDzNcp7igFA6rmNinZZz.jpg

林乐成和他的作品《彩色的云 》

  从北京到洛桑:16年织就柔软艺术的经纬线

  老林很怀念在第比利斯做访问学者的这段经历,这段生命过程让他认识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国家,以及那里勤劳、智慧、富有才艺的人民。外高加索地区是人类最早定居、繁衍之地,在文明的汇集、融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说此地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超过8000年之久,是人类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地方。格鲁吉亚人勤劳手巧,在工艺美术方面有着优秀的传统。老林的房东是一个当地最普通的老太太,她的厨房里居然挂满了当地艺术家的作品,老太太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边操持家务,一边注视着那些让人产生联想和美好意识的艺术品。生活简朴单一,但不乏情趣。

1tCRgE1qqxTlQIrbmI1M116iiLlORRGtLAWrL5ml.png

  图1为格鲁吉亚的葡萄园图2、3为工人在格鲁吉亚卡哈季地区一处葡萄园采摘葡萄图4为兴盛于苏联时期的工业化酒厂图片均源自网络

  导师基维一家在当地受人尊重,且在国家享有很高的荣誉,他们家的房子是位于库拉河畔的一栋著名的历史建筑。据老林介绍说,当时格鲁吉亚最漂亮的建筑都分给了艺术家来住,而工人们则住在比较普通的房子里,这是因为好的建筑只有在艺术家的生活里才能保持它最佳的状态,并得到更好的维护。这足以说明艺术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然而艺术事业虽然美好,但是艺术人生在现实中却很难保持纯粹,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形成困惑,甚至是苦难的折磨。老林在踏上纤维艺术创作之路的过程经历中居然惊涛骇浪颇多,堪称传奇。

  1993年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发生了战争,而老林刚到此地不久,美好、兴奋尚没有冷却,战争的激烈、炙热已至眼前。老林和我讲到这段经历时会说:“战争仿佛突然一下就来了。”战争开始阶段,每天他都跟随着导师基维去街头的咖啡馆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讨论,人们对复杂的政治关系进行辩论,对格鲁吉亚的未来担忧着、构想着。

ogmjqrFtm7LxHzbbn2NOW4RUsODCUboiNLyynBO2.jpg

《高加索山村》,1993.6,林乐成

  当时作为留学海外的人员,老林本应随着使馆的撤侨行动搭乘飞往莫斯科的飞机离开第比利斯。准备撤离那天,导师基维亲自驾车载着老林奔赴机场。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汽车在邻近机场几公里的地方抛锚,在他们手忙脚乱修理汽车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最后一班飞机从第比利斯机场拔地而起,裹挟着巨大的轰鸣声划过了他们的头顶上空。渐渐消失在空中的飞机和只留下两张愕然抬头仰望的脸,简直和某些故事片中的情节场景是一样一样的。

  就这样,被复杂因素构陷的老林卷入了异国他乡的困境之中。而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此时老林的选择,他并没有抱怨,也没有绝望,而是一手拿起了画笔,一手拿起**47,和处在战争状态的格鲁吉亚人民并肩战斗。在一个月的战争期间,他创作了作品《战火中的第比利斯》,并写下了两万余字的战事笔记。老林坚守在第比利斯战斗的光辉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他成了英雄偶像。在他创作的现场,军方给他配了几名持枪的警卫,有几次当枪声突然响起时,身边的年轻战士会迅速扑过来把老林压在身下,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护这位国际战士。

iPmyZwxXwveYpqtl1T99Kf5oYVTeA7BDGSjAjdOz.png

tX5Nav1x0OdpAKVXfW3IWcyfpMGargLcesdGhfE0.png

esa20TuMPPcwEu4NvuxxYuzu3onnODKND4tBynEh.png

《战火中的第比利斯》之一,1993,5,林乐成

sGRZwCJCFlcSsgFWrGtLpwoTChEA5h1hdimJIpPK.png

bBkecHOdFJqVpUs7UF1HbxSuQweReGcow0UkXawy.png

mExAPe3urlKnVZ0Jrw3eELTjkPJ6jZhsWDGMICbP.png

《战火中的第比利斯》之二,1993,5,林乐成

caMUhGV00TYmnnfe9u40r2c40noRstD7pdSKk7Xk.png

B35LcmQiswsrWaFxYeKehrrHdvwgnIjN79Zb9GKv.png

IAbQVoqNDpMMLEvRFz19S9XDxhx42e1JnE0LyKoX.png

《战火中的第比利斯》之三,1993,5,林乐成

L1BRuMjdP3UrLxZkS6v3550Oz7fLC979lb7gRV1d.png

Uw8QSpBczFfeyzY83DjSs8bAeA6JmL7AnwVIoJ0N.png

《战火中的第比利斯》之四,1993,5,林乐成

yA7G33APC01a4oKSX9RHnPUDiJJW3RdCqDYNzfPM.jpg

格文出版物,《格鲁吉亚日记》(1993,战火中的每一天)

  战争是残酷的,除了流血牺牲,处在战局中的城市里的人民生活也是异常艰难的。当时第比利斯几乎所有的商店和餐馆柜台里面都空空如也,几乎所有人都在忍饥挨饿。每日里,当负责供给的面包车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商店门口的时候,当地男女老少都已早早在商店门口排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荷枪实弹的士兵则在周围负责秩序。由于老林的特殊身份,他每天可以不用排队而获得一个一斤重左右的面包,这个面包基本上够他一天一个人的食用。而每逢此时,当老林在众目睽睽之下拿到那块面包时,排队的人群非但没有不满的怨言,反而会发出一阵发自内心的欢呼,“乌拉、乌拉!”格鲁吉亚人民喜爱中国,中国的发音在当地语言中是“最好的”意思,老林用他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个名声。

  老林的这段精彩人生,是事情过去很多年之后我才得知的。我记得是2009年左右,我和老林在南通1895工业遗产创意园区筹备当代工艺美术展,一次酒过三巡之后,他给我讲到了这段扣人心弦的往事,并给我展示了他手持AK47叉腰站在一个高地上英姿飒爽的照片,据说这位堪称国际主义战士的艺术家当时成为了媒体追逐的对象。时任格鲁吉亚的总统榭瓦舍·德纳泽将他的佩剑赠予这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林乐成,以表彰他在格鲁吉亚危难之时荣辱与共的壮举。

  待战局稍微缓和,老林通过相关的渠道办理了回国手续。也是这时,导师将自己的孩子伊拉克利一家托付给了他,希望他能够在中国为他们寻找到一个短暂的躲避战事的地方。于是,伊拉克利一家人就随着林乐成老师从第比利斯飞到莫斯科,再乘坐莫斯科的国际列车辗转抵达北京,最终来到位于朝阳区光华路上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十余年之后,中国社会渐渐富足起来,中国人民开始反哺来自昔日老大哥苏联地区的人。

  老林不仅是一个有爱心、豪侠仗义的人,政治觉悟也很高。从第比利斯回国以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在纤维艺术的创作和大型展览活动的组织上。二十多年以来,他完成了许多重要项目的公共空间陈设的纤维艺术作品。或人物或风景,多和国家叙事相关。一位大领导参观过他玲琅满目的工作室后,曾经对老林有过这样的评价道:“真没想到这位教授头发这么长,但觉悟却如此之高!”

  时间过得真快,世界变化得也真快。有些地方沧海桑田,比如光华路边,昔日的踪迹几乎全无;有些地方依然如故,我想第比利斯这样的地方就是这样,如凝固的风景。但所有的人都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大我几岁的伊拉克利早已两鬓斑白, 变成一个看起来极慈祥的老人。听说这些年他开了自己的酒庄,打造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而老林呢,却依然如一匹不知疲倦的黑马在四处游荡、驰骋。听说疫情前他已在西班牙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次又听说他计划在第比利斯开设新的工作室,因为那里有他并不遥远的记忆。相应的,格鲁吉亚人民也并未忘记老林,2019年格鲁吉亚国家文学博物馆馆长希望他捐赠《格鲁吉亚日记》手稿和《战火中的第比利斯》写生长卷(刺绣版本)。

h3UjKCYYdbRuPF8PCcH7rsfWysrvCTMneE5HCrjw.jpg

伊拉克利一家三口在中国合影

HhnZLgHge9RrbmRf38Y4QprvxiZrJXR0WzQiDDU4.jpg

左一为汪建松老师,左二为伊拉克利

  战争使许多人彼此敌对、仇杀,会令许多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沦为难民。但是由于人性的万丈光芒,也会让许多人相逢相知,相扶相助。而和平终究是美好的,令人向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

  汪建松老师提供的照片资料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林乐成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