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林乐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艺术家林乐成教授

2015-01-12 17:52:17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威斯利·帕克(Wesley Pulkka)
A-A+

  【作者介绍:威斯利·帕克博士,美国艺术家、作家、批评家、策展人,1992年至今在美国诸多期刊、图书上发表艺术作品、专题研究、评论文章、封面故事逾1400篇,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史、宗教与象征主义艺术、传统具象与现代主义雕塑。他的雕塑、绘画和版画作品曾在纽约、华盛顿、巴尔的摩、西雅图、圣达菲、阿尔伯克基等地20余家画廊、艺术博物馆展出,他曾在耶鲁大学、那洛巴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新墨西哥州大学教授艺术史、雕塑、绘画等课程。】

威斯利·帕克(Wesley Pulkka)博士(左)与林乐成教授(右)

  林乐成教授不仅是艺术家,还以管理者和策展人的身份不断为全球视觉审美作出重要贡献。他的作品涉及编织、绘画及混合媒材领域,同时还致力于策划世界级展览,从而巧妙地开创出一种多文化交融的艺术风格。林一方面对中国6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悟,同时又对世界当代主流艺术和民间艺术图像、主题和象征意义怀揣敬重与欣赏,两方面的艺术情怀相交互融。

  谈到视觉艺术这门世界共同语言,林可谓游刃有余。他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书法象形特性;也来自于他对欧洲现代主义的理解。现代主义最主要的根基是亚非的视觉审美、全球民间艺术的宗旨--用深邃复杂的结构形式来揭示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真正精髓。

水上人家系列

  林的“水上人家”系列羊毛编织作品,展示给观众的风格属于西方人所谓的分析现代主义。这种风格首创于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灰色的树(Gray Tree)》和其他三个创作于1911年和1922年以树为主题的作品。同时林的作品也可归为反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一类,这类风格在结构性的创作分析中引入各元素并进行强调重复。

  在林的《水上人家II》中,对船舶的描绘采用一种抽象的书法式素描,和蒙德里安1912年的作品《开花的苹果树(Flowering Apple Tree)》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是弧形与加减号的组合。但蒙德里安的作品只是简单的几何图案,而林的《水上人家III》展示的画面更加繁密复杂,但又在《水上人家IV》中再一次简化了。

  林从一种精细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转化,过程顺畅自然,这为他的作品带来了活力和能量。这种能量开始于20世纪早期乔治·布拉克(George Braque)和保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立体主义。古代和当代民间艺术以及对中国审美传统的提炼又进一步促进这股能量的发展。

  林的“大运河系列”令人振奋。创作这部作品是为庆祝千年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欣赏这些作品,你会激动地发现林的《大运河V》与乔治·布拉克的立体主义前奏作品《莱斯塔克之屋(Houses at L‘estaque)》(1908 年)及其从1906年起的其他在山坡上房屋的系列作品有共通之处。在林的构图中,我们发现小房子堆砌得杂乱无序,变成了抽象的立体结构,表现的是爵士乐式的切分节奏,或许中国戏剧和民间音乐作品中也有这种节奏。

  《大运河V》中的几何舞蹈,在林的《西藏寺庙》中也能找到。相比之下,后者有更多的直线结构,与1950s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家汉斯·霍夫曼(Hans Hoffman)和1930s新墨西哥州超验主义艺术家雷蒙德·琼森(Raymond Jonson)的作品十分类似。

  林的“大运河系列”中最令人眩目的是《大运河I》。这幅作品生动有力地展示了运河的勃勃生机:各路船只穿梭于桥下,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行于运河中的行人船只彰显了未来主义活力,而这一惯用主题表达的正是这种活力。林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男男女女为生计而辛勤劳作的画面。

大运河III

  在他的大运河作品中,林乐成穿插运用说明性的现实主义和分析性的抽象主义。在《大运河III》中,林以未来主义方式将自然和人为元素完美结合。如方阵般的船舶沿运河掠过,似在竞相靠岸。船和水的运动从侧面表达出来,与连绵起伏的群山呼应。这些山坡好似矫健的肌肉,仅凭意愿就能承载这的厚重河水以及其中大大小小的船只。

  林乐成在《大运河III》中对景观的动态抽象处理同样出现在其三联幅的纤维艺术作品《大漠夜色》和“蒙古高原系列”中。《大漠夜色》描绘了风拂过的沙丘沉浸在浓浓月色之中的景象。沙丘的形象类似于盖亚(大地女神)那富有生命力的身体景观。

大漠夜色

  道家思想认为,从虫子爬过的印记中能找到普遍的真理和预兆。与之相似,林的《大漠夜色》通过描绘路边水洼中逐渐干涸的泥土,将经过月球反射的银色太阳光,与生命之源日地月三位一体相结合。地球、太阳和月亮都出现在林的这件作品中,是对宇宙的平衡、无限宏观与微观互补系统的礼赞。

蒙古高原I

  当林创作他的“蒙古高原”系列时,他通过对天然地质构造抽象的呈现来强调气候和大气带来的活泼与生气。经过数以千年的盛行风,海平面变迁的打磨和洗礼,形成了富有流畅观感的岩层构造,在林的《蒙古高原I》中,岩石销融的表面转为尘土,就像持续的微风将新的记忆刻入分层的古老高原之中,融入高原对于各地质时代的记录。

蒙古高原II

  在《蒙古高原II》中,林通过描绘一个从遥远的地平线移动而来的风暴来表现一个更加转瞬即逝的场景。猛烈的风雨,扬起的沙尘,引发一种感激之情--观者被温馨的画廊所保护,只需在感情上体会大自然母亲的残暴无情。

蒙古高原III

  林在《蒙古高原III》中回归了他的结构分析形式,这件编织作品让人回想起《西藏寺庙》和其他向早期立体主义原则致敬的作品。该作品由一个好像从内部点燃的单一岩面构成。直线的视觉节奏再次如音乐般赋予整幅作品以生机活力。

  林在各种各样的媒材中驰骋,进行了出色的构思和创作。林的作品可以看出,在自然面前他是谦虚的好学生,在全球艺术与文化历史中他是高水平的艺术家、名副其实的学者。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展览,有希望为展示林的艺术和学术成就开启更广阔的国际空间。

威斯利·帕克(Wesley Pulkka) 博士

翻译:梁开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林乐成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